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河南解放后,张玺担任第一任省委书记,三年后被调到中央

发布日期:2025-08-13 20:36    点击次数:176

1912年,河北平乡县东田村,村东头张家的土坯房里,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这个在辛亥革命余波中诞生的孩子,就是后来被乡亲们称为"铁骨书记"的张玺。彼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而这个普通农家的新生儿,将在二十年后用生命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

东田村的麦浪年复一年地摇曳,张玺的童年却不止于田间地头。父亲是私塾先生,家中总飘着墨香,这让他自小就比同龄孩子多几分书卷气。十四岁那年,他背着母亲缝制的粗布书包,徒步三十里到邢台求学。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红砖楼里,不仅有算术、国文课程,更藏着改变他命运的钥匙——校图书馆的角落里,陈独秀的《新青年》、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这些"禁书",像春雷般惊醒了这个农家少年的心。

那时的邢台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张玺和同学们挤在茶馆外,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东北沦陷"新闻,有人攥紧拳头砸在墙上,有人默默流泪。正是这样的时代洪流,将这个原本埋头读书的青年推向了历史前台。

1931年,他在学校后山的槐树下,用沾着墨水的手指在入党申请书上按下手印,从此,那个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少年,多了个秘密身份——共青团员。

成为革命者后的张玺,像变了个人。白天他是课堂上认真记笔记的学生,夜晚却化身传播火种的使者。他和同学们印制传单,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贴满城墙;组织读书会,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为青年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最危险的一次,他们在城隍庙举办抗日演讲,台下挤满了百姓,台上的张玺声音颤抖却坚定:"乡亲们,咱们的祖坟都在东北,难道要看着日本人挖咱们的祖坟吗?"话音未落,台下已是一片抽泣声。

然而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1932年寒冬,北平草岚子监狱的高墙内,张玺蜷缩在潮湿的牢房里。因为叛徒出卖,这个刚满二十岁的青年被押解至此。

国民党特务以为严刑拷打能让他屈服,却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文弱的书生,骨头比石头还硬。老虎凳、辣椒水、电刑……每一种酷刑都像在考验他的意志,而他的回应只有一句:"要杀要剐随便,想从我嘴里掏出一个字,做梦!"

在狱中的四年,张玺把牢房变成了课堂。他教不识字的狱友认字,给大家讲《史记》里的英雄故事,甚至组织难友们开展绝食斗争。

1936年春天,当他在牢房里举起右手宣誓入党时,窗外的桃花正开得热烈。那一刻,铁窗外的春风仿佛穿透砖墙,吹进了每个革命者的心里。

随着华北局势日益紧张,北方局急需干部开展工作,而草岚子监狱里关着的,恰恰是一批经过考验的革命骨干。经过中央批准,一场特殊的"出狱行动"悄然展开。张玺和其他同志按照组织要求,履行了必要的手续,终于重获自由。

恢复自由身之后,张玺被组织派往冀鲁豫边区特委开展工作。那时候,边区的形势复杂又严峻,可张玺心里头就想着把宣传等各项工作做好。他全然不顾危险,一头扎进基层里头。

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原本对革命不太了解的群众,慢慢开始支持咱们的工作,基层组织也一点点恢复过来,还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张玺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被捕的同志,只要有机会,就尽力去营救,就盼着能让更多的同志回到组织里来,为后面全面抗战的爆发提前做着准备。

时间来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战火一下子烧起来了。张玺临危受命,担任了冀鲁豫地委书记。打这以后,冀鲁豫平原上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带着同志们一头扎进根据地的建设里,从组织架构的搭建,到各项政策的落实,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在反“扫荡”的斗争中,张玺和战士们、乡亲们一起,想尽了各种办法。有时候是打游击,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敌人周旋;有时候是设埋伏,给来犯的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给大家鼓劲打气。在他的带领下,根据地的军民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把根据地守得牢牢的。

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也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部分。张玺深知,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大家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抗战。他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给地主讲政策,给农民算细账。遇到不配合的地主,就耐心做工作,实在不行的,就按照政策来处理。在他的推动下,农民们租子减了,利息低了,还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宣传工作同样没落下。张玺组织起宣传队,用快板、戏曲这些老百姓爱看爱听的形式,把抗战的形势、党的政策传到每一个角落。不管是集市上,还是村头的树底下,都能听到宣传队响亮的声音。这些宣传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大家心中的抗战热情。

干部培养也是张玺特别重视的事儿。他知道,要想根据地发展得好,得有一批有本事、能干事的干部。他亲自给干部们上课,讲革命理论,讲工作方法。还带着年轻干部到基层去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干部成长起来,成了根据地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张玺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它不仅为前线的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员,还成了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张玺也因为这些出色的贡献,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功臣之一。

抗战胜利了,可张玺的工作并没有停下。他继续在冀鲁豫一带忙碌着,主抓土改和支前工作。这时候的土改,和抗战时期又有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地主不甘心失去土地,想方设法地搞破坏;有些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对怎么经营还不是很在行。

张玺带着工作队深入到每一个村庄,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对于那些顽固的地主,他坚决按照政策处理,绝不手软;对于农民,他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种地,怎么管理土地。

他还组织起互助组,让农民们互相帮助,一起把日子过好。在他的努力下,土改的成果稳稳地保住了,农村的阵地也牢牢地站在了咱们这边。

支前工作同样重要。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张玺发动起根据地的群众,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妇女们赶做军鞋、军衣,男人们帮忙运送物资。张玺自己也和大家一起,背着粮食、弹药,翻山越岭往前线送。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根据地都行动了起来,为刘邓大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1949年,河南迎来解放的曙光。当这片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逐渐恢复平静时,张玺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第一任河南省委书记。那时的河南,虽已摆脱战乱,但战争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城市里满目疮痍的街道、农村中凋敝的田地,还有百姓脸上尚未消散的惶恐,都像沉甸甸的担子压在张玺肩头。

上任后的张玺,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深知,要让河南真正站起来,既得治好战争留下的"外伤",也得调理好社会秩序的"内伤"。面对城市里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的问题,张玺没有丝毫退缩。他带着干部们走街串巷,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物价上涨的根源。

同时,他还积极协调物资调配,确保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充足供应。在他的努力下,城市里的物价渐渐稳了下来,百姓们不再为买不到平价商品发愁,社会秩序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除了稳定物价,张玺还把目光放在了农村。他带着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一起春耕秋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看到有些地方土地分配不均,农民们种地积极性不高,他就推动土地改革,让更多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在他的主持下,河南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百姓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在主持河南省委日常工作的同时,张玺还特别注重团结其他干部。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工作做好。他和省委的其他干部经常坐在一起,商量工作、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他的带领下,全省人民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以及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工作。

在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中,张玺和干部们坚决打击那些危害社会稳定的反革命分子,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心的日子。抗美援朝期间,他组织群众为前线战士捐款捐物,还亲自到学校、工厂做动员,鼓励年轻人参军报国。

三反、五反运动中,他带领干部们严查贪污腐败,整顿工作作风,让政府机关更加廉洁高效。土地改革则让更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河南的经济恢复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张玺的出色表现,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更赢得了河南百姓的衷心称赞。

1952年,张玺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动。他被

调到中央,担任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专职委员、副主任等职务。这个岗位责任重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张玺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参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在编制"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张玺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各地调研,了解工业、农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他们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为了让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张玺还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他的努力下,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农业产量稳步提高,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同样进展顺利,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夏天,张玺又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作为我国经济代表团的副团长,前往苏联进行援建项目的谈判。这次谈判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与苏联的经济合作,也关系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张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苏联的经济情况、援建项目的背景和需求。在谈判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与苏方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他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相关任务。

这次谈判的成功,为我国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命运却和张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59年,张玺因病去世,年仅47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张玺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从河北平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干部,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河南工作期间,他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在中央工作期间,他参与编制"五年计划"、促进国家工业化;在国际交往中,他圆满完成谈判任务、争取国际支持。他的每一份付出,都凝聚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张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那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团结干部、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那种科学决策、务实进取的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张玺的一生时,不禁会想起他曾经走过的那些岁月,想起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那些贡献。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担当,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