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农保:仅退本金如何赢回信任?
发布日期:2025-08-25 10:01 点击次数:173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老农保”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
它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承载着当时改善农民养老状况的初衷。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制度变迁,这一早期探索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仅退本金难以弥补的信任缺口。
回顾过往,像四川长宁县粟培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他们在年轻时按照要求缴纳了费用,满心期待能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障,可当真正到了该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却遭遇尴尬局面——要么发现所谓的“养老保险”根本不存在记录,要么只能拿到最初缴纳的那笔本金。
这种结果与他们当初基于对政府信任而做出的缴费行为形成了强烈反差。
毕竟,29年前的200元,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存为定期或是参照现行社保缴费回报来估算,理应有数倍的收益,但现实却是只拿回原额本金。
从实证研究来看,“老农保”未能兑现承诺的储蓄回报和养老金待遇,给参保家庭带来了深远影响。
数据显示,这些家庭在新农保设立初期的参与概率比未参加过的老农保家庭低10.5个百分点;而且缴费越多、领取金额越少的家庭,其参与新农保的可能性也越低。
这说明过去的经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信心。
不过,随着新农保的逐步推广以及地区法治水平的提升、政府透明度的增加、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正在慢慢重建。
参加过老农保的家庭参与新农保的可能性逐年上升,最终甚至比没有参加过的老农保家庭高出2.94个百分点。
现行政策针对老农保的处理虽有清退本金+活期利息、折算抵缴新农保、对违规收费进行特殊补偿等路径,但实际操作中,退本金成本低、操作简单的方式往往无法兑现当年缴费所承载的养老承诺,更难弥补参保人的心理落差和制度信任的缺口。
对于粟培这样无辜的个体而言,他们在制度建设初期因漏洞和管理不健全而成为受害者,如今却要独自承担大部分损失,显然有失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关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只有正视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暖与关怀,进而增强他们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信心。
毕竟,信任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和推动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