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美英日3航母演练封锁宫古海峡,解放军舰队提前进入西太战位

发布日期:2025-08-12 08:15    点击次数:55

近日,西太平洋海域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焦点。据日本防卫省8月4日发布的公告,从8月4日至12日,美、英、日、澳、西班牙、挪威6国在西太平洋展开大规模联合演训,共出动13艘军舰和1艘潜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英、日各自派出的“华盛顿”号、“威尔士亲王”号、“加贺”号三艘航母。这场演训看似是“多国海军合作”的常规操作,但结合开源数据平台披露的细节——8月7日左右,“华盛顿”号舰载机在宫古海峡附近频繁起降,其意图逐渐浮出水面:美英日正试图用三航母编队演练封锁宫古海峡,而这一动作,直指中国海军的进出通道。

宫古海峡:第一岛链的“咽喉”与西方的“战略执念”

宫古海峡为何成为焦点?从地理上看,它是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的关键通道之一,宽度约290公里,最窄处仅110公里,是连接东海与菲律宾海的战略要冲。美国军事专家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此次演训的“真实目的”是“将解放军舰队堵在第一岛链内”,甚至研究“伏击战术”。这种表述虽带有挑衅意味,却暴露了西方阵营对宫古海峡的战略执念——他们深知,一旦中国海军常态化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所谓的“第一岛链”将形同虚设,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将被大幅削弱。

更值得玩味的是演训的参与方。美、英、日是传统盟友,澳大利亚、西班牙、挪威的加入则更显“政治表演”色彩。澳大利亚近年来紧随美国“印太战略”,西班牙和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此次派舰参与更像是向美国“表忠心”。然而,这种“拼盘式”的联演,实战价值究竟几何?三航母编队看似强大,但协调指挥、后勤补给、战术配合均需长期磨合,而美英日三国航母的作战体系差异显著(如美军依赖F-35C隐身战机,英军“威尔士亲王”号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日军“加贺”号仍在改装中),其“封锁”能力更多停留在纸面推演阶段。

解放军“提前卡位”:用对手的军舰当“陪练”,实战化训练的智慧

面对西方的“封锁秀”,解放军并未被动应对,而是以“提前卡位”的方式展现了战略主动性。据日本防卫省8月2日通报,解放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淄博舰”、054A型护卫舰“扬州舰”已于当日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5日,被称为“街溜子”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玉衡星”号也紧随其后。这三艘军舰的行动时间点极为微妙——早于六国演训正式开始(8月4日),且选择在美军航母舰载机频繁活动的宫古海峡附近部署,其意图不言而喻。

从战术层面看,解放军的行动至少包含两层目的。其一,情报搜集。815A型电子侦察船被誉为“海上情报大师”,其搭载的先进电子设备可对美英日航母的通信、雷达、电子战信号进行全面截获与分析,为后续反制提供数据支持。其二,实战化演练。用外军航母编队作为“假想敌”,远比模拟训练更具实战价值——外军的作战风格、战术习惯、装备性能均为真实数据,解放军可借此检验自身舰队的防空、反舰、电子对抗能力。正如军事专家所言:“用自己的军舰模拟对手,总归是‘纸上谈兵’;用外军当陪练,才是真正的‘以战止战’。”

战略博弈的深层逻辑:美国“岛链封锁”的失效与解放军的“区域拒止”升级

将视角拉高,此次事件折射出的是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长期以来,美国依赖“第一岛链”构建对华军事包围圈,试图通过岛链上的基地群和海上力量,限制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然而,随着中国海军装备的快速发展(如055型万吨驱逐舰、山东舰航母、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等),美国发现“岛链封锁”已难以奏效。此次美英日演练“封锁宫古海峡”,本质上是美国对自身战略失效的焦虑反应——他们试图通过“秀肌肉”向盟友传递信心,同时试探中国海军的反应底线。

但解放军的行动表明,中国早已跳出“被动防御”的思维框架,转而构建“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不是“封锁对手”,而是通过提升自身作战能力,使对手的军事干预成本高于收益。例如,解放军在宫古海峡附近的常态化部署,不仅可对美军航母编队形成威慑,更能通过实战化训练不断优化战术,最终实现“以我为主”的战略主动。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