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岛会员店突围!权威创始人马炬携“低价与体验”布局300家门店,撬动零售新格局挑战传统巨头
发布日期:2025-10-10 16:20 点击次数:78
周末的商场不再是几年前的模样。曾经人头攒动的Zara、无印良品和宜家,如今开始悄悄收缩,门口的落地窗里往往多了一点冷清的光。而另一侧,一家名字陌生、装修也不耀眼的会员店却排起了长队。它被网民戏谑地叫作“穷鬼超市”,却用20元一张的永久会员卡,攒下了超过500万会员,年度营收做到了40亿元。它叫鹿岛会员店。
零售的两条曲线
在同一时间窗口里,几家全球化品牌在国内的轨迹显得分外一致:无印良品陷入大规模闭店,宜家逐渐被中产群体嫌弃,Zara甚至在两个月内关掉了国内近10%的门店。与之相对,鹿岛凭借“便宜”“好逛”的口碑一路上扬,像是在另一条曲线上奔跑。表象是价格差,底色却是供需交换方式的变形:有人把品牌溢价减到最低,有人把体验做得不讲究仪式,只保留实惠的灵魂。
选址的心理战
如果说鹿岛有一招最“江湖”的,那么一定是它的落点策略。它不去荒地里自己拱开一条路,而是把门店“贴”在优衣库这样自带流量的邻居旁。走进商场,你先在优衣库看到一件标价199元的衬衫,再拐进鹿岛,撞见一件样式相近的,只要39.9元。价格的锚定效应在此刻发力:不是鹿岛说自己有多值,而是旁边那件199元帮它完成了价值的对比。砍掉营销预算,借光而行,这是它的加速器。但藤蔓绕树,终究离不开树。倘若优衣库撤店,或是更强的竞争者靠了过来,这种以邻为壑的流量基础会立刻摇晃起来。品牌的自我叙事不足以支撑单飞,是这套打法的隐忧。
花香与茶汽的软性围猎
走进鹿岛的另一个感知,是香。门口总是堆满了9.9元一束的“鲜花杯”,花材并不名贵,却颜色干净、摆放讲究;旁边摆着几个造型可爱的盆栽,像不动声色的手势,招呼人往里走。再往里,是一小块茶歇区——10块钱买一包茶叶,便可免费使用茶具与热水,坐下来慢慢歇脚。对陪逛的人来说,这是救命的角落;对店主来说,这是延长驻店时长、提高成交概率的秘密通道。创始人马炬显然很明白“留人”的价值。他把氛围当作成本最低的广告,事实证明回报丰厚:鲜花与茶歇这两个看似“不务正业”的角落,贡献了90%的线下口碑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两件事的分享成为天然的“种草”素材。获客成本因此压到了传统超市的20%,几乎低得不可思议。
低价的账本
一件纯棉T恤19.9元,一年能卖70万件;100只装的垃圾袋9.9元;整套的厨具,可能不到100块。这样的价格从何而来?鹿岛没有自建庞大工厂,而是联结全国约100家小微制造企业,搭成一个松散的供应联盟。它通过工厂直采,砍掉所有中间环节,让商品从生产线直接跳到货架,再与合作工厂共享库存、共享利润,把波动摊到更大的“池子”里。轻,成为这条链路最重要的关键词。轻意味着快,意味着低成本,也意味着风险会在另一个维度重重压上来。
松散联盟的三不稳
这副轻装盔甲的缝隙,同样清晰。第一是品控不稳。人们抱怨在这里买的卫衣洗两次就起球,裤子下水后掉色严重,小商品用不了多久便坏。小微工厂的设备与工艺层级参差,这是问题的根源。第二是产能不稳。马炬计划在明年把门店数量提升到300家,扩张目标明确,但分散在各地的小工厂是否能跟上节奏,是一道现实拷问。第三是创新不稳。为追求效率和成本,鹿岛的产品线长时间围绕基础款打磨,难以快速跟随时尚潮流,面向追求个性和设计的年轻消费者时,吸引力容易打折。低价是它的长剑,设计感与差异化则容易成为短板。
与巨头的“非对称作战”
在商业逻辑上,鹿岛并不与Zara、无印良品、宜家做同一种比赛。前者下注的是“薄利多销+极致低价+轻供应链”,后者靠的是“品牌溢价+设计+规模化采购”。当宏观环境收紧、消费更趋理性,品牌光环被消费者主动打折,鹿岛的性价比就显形了;而当市场回暖、成长型消费回归,鹿岛的短板会被放大。马炬并不回避这一点。他说得很直白:如果消费场景恢复到锦上添花的状态,那些因为价格走进来的顾客,转身也会很快。
会员制的温和圈层
如果要选一把钥匙解释鹿岛的用户规模,那便是它的会员卡——20元一次性付费,永久有效,还可以和家人、朋友无限共享。甚至在一些门店,店员会主动把自己的会员卡借给顾客,只为了让对方享受9.5折。这与山姆会员店动辄几百元年费、且要求本人使用的规则截然不同。低门槛意味着弱约束,意味着更大的外延。它在短时间内收拢了超过500万会员,复购率达到70%。在传统零售里,一张卡的价值往往被理解为“锁客”,而鹿岛把它改写成“让路”:让价格更低一点,让进入更轻一点,让分享更顺手一点。也因此,这套会员制像水一样扩散,却也像水一样难以凝固出坚硬的“堡垒”。
体验与价格的双拐杖
鹿岛的成长,不是单腿跳,而是拄着两根拐杖同时走:价格与体验。价格负责把陌生人拉进门,体验负责让人多停一会儿。鲜花与茶歇设置的是“场景化的安慰”,19.9元的T恤、9.9元的垃圾袋设置的是“即时满足的确定性”。这两者在短程里几乎百发百中,但中长程需要品牌叙事与产品力的接续,否则极易落入“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循环。古人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把速度压到极致之后,往往要为韧性留一点位置。
当“借力”成为方法论
回过头鹿岛在四个关键环节都选择了借力而非自建:引流借优衣库的邻位,体验借鲜花和茶歇的社交传播,生产借小工厂的现成产能,用户经营借低门槛会员的扩散效应。它用最轻的配置,换取最快的增速。这种方法论在收缩周期里尤其好用,因为现金消耗小、试错迅速、可复制性强。但它的代价同样清晰——品牌的厚度不够,根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高。只要外部那只手一松,内部就会有一阵眩晕。
与传统商超的注脚
在传统商超逻辑里,广告投放获取到的每一个客流都很贵,坪效要靠大单支撑。鹿岛的做法把获客成本压到了传统超市的20%,靠的是自传播的内容节点:便宜的花、体面的歇脚、触手可及的低价。这让它像是一家“内容驱动”的零售店:人们不是为购物清单而来,而是为可分享的体验而来。社交平台上关于鹿岛的帖子充满生活味道,用户更愿意讲述“今天9.9买了一束花、歇了半个小时的茶”的故事,而非复杂的产品参数。对比之下,Zara、无印良品、宜家的故事更依赖品牌本身的审美理念。当消费者的“讲述欲”转向实用与性价比,鹿岛正好站在了话题的入口处。
一门随风而动的生意
从商业生态鹿岛既是趋势的受益者,也是趋势的产物。它在价格敏感时代绽放,抓住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普遍心态;它追求极致轻盈,容纳了大量中小制造的剩余产能;它用社交化的体验代替昂贵广告,把传播交给用户。它不得不面对品控、产能、创新三道“月考”,并承认当春风再起,部分客群会回流到更有设计与品牌故事的对手那里。
故事的尾声并未写好。马炬的野心里写着扩张,到300家门店的目标摆着;但他的清醒也在那句不加掩饰的话里:市场一旦好起来,许多人会离开。真正决定鹿岛走多远的,可能不是下一次打折,也不是再开一家邻着优衣库的店,而是它能否在价格和体验之外,补上“品牌与产品力”的中长程课。那时,它也许不再需要紧贴谁的窗子,也有自己的光。对消费者而言,“用有限的钱把日子过得有滋味”并不羞愧,反倒是朴素的智慧;对一家成长中的国民品牌来说,学会在风口之外站稳脚跟,才是更长的路。
上一篇:湖南回转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