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景德镇鸡排哥二十年守时只为放学学生

发布日期:2025-10-09 07:07    点击次数:137

四点半,景德镇的街头会发生一件很奇怪的事:一个原本在人群中摆摊卖鸡排的大哥,会突然收起摊位,不是关门打烊,而是像执行秘密任务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杀向学校门口。

那架势——风里带火、眼神坚决,就差背景音乐响起《速度与激情》。

你问他为什么?

他说得云淡风轻:“学生要先吃上饭,散客等会儿再说。”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条快被夕阳晒成金色的老街。

那天路边站了十几个没买到鸡排的大人,有点尴尬又有点不甘心地看着他的背影远去。

有个女士抱怨:“钱都准备好了,他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有人笑,说这就是“鸡排哥”的规矩——学生优先,不讲价,也不通融。

这可不是生意经,这是信仰。

二十年如一日,他早已把它当成和煎炸声一起混进空气里的原则。

这种执拗有时候挺好笑。

他真的分得清谁是学生谁是路人吗?

当然分得清啊!

校服就是免检通行证,还附赠一块钱优惠。

不穿校服也行,只要脸还稚嫩。

但成年人想蹭便宜……别想,你迟到了就涨价,一块钱也是惩罚费。

有网友亲测过,中午十二点零五分赶到,被直接多收了一元,大哥头也不抬地甩下一句:“十二点之后价格变了。”

没有商量余地,这种固执让很多新顾客摸不着头脑,但老顾客却觉得踏实,因为规则从来不会因为关系或者场合改变。

后来刷短视频才知道,他早已经红出圈。

一些博主专程跑去拍他的“放学冲刺”,镜头里的电动三轮摩托像是在执行押运任务。

而跟拍的人越来越多时,那画面甚至变得荒诞——几十米外举着手机追逐,一个男人护住热腾腾的油纸袋,在校园口被蜂拥而至的孩子们包围。

那股子阵仗,让人怀疑是不是哪位摇滚歌手临时开演唱会。

可真聊下来,你发现他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对自己的爆红更谈不上骄傲。

他反而直言,自从火了以后,每天下午都忙到麻木,“一天做几百份,没有什么兴奋感,就是机械完成”。

我能理解,这种状态像极了那些曾经热爱自己行业,却在流量裹挟下失去了节奏的人。

从前是一段悠闲的小曲,现在变成震耳欲聋、永不停歇的鼓声。

你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卖鸡排的大叔,坚持这些原则到底图什么?

按商业逻辑,全力迎合流量岂不是更赚钱?

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一种生活哲学:用固定坐标和重复动作,把时间刻进骨髓,用纪律抵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人人为算法调节作息、被热点牵着鼻子走的年代,这样的人简直像活化石一样稀少。

不过话说回来,“活化石”并非完全不可撼动。

他遇上的最大挑战,不来自同行竞争,而是网友拿着手机一路尾随,那场景宛如赏金猎人在追踪目标。

有一次,人群堵住道路,他干脆停下来喊:“今天卖完啦,都回家!”

语气里透出的无奈,比任何拒绝都真诚。

这让我想到一些明星躲避狗仔队时狼狈离开的新闻,同样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被不断消费成一种“表演”。

这样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其实不好下结论。

我采访过几个天天守在学校门口买鸡排的初中生,他们异口同声说喜欢这个大叔,因为“不怕缺货”“味道稳定”,最重要的是“一块钱优惠对我们来说是真的划算”。

听起来朴素又现实——比情怀管用,也比所谓社会意义更直接。

当代青少年的胃,可不是靠空洞理念填满的。

如果往深处挖,你还能看到另一层意味:这是小城教育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人与社区之间互相塑造的一部分。

一批批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或许忘记课文第几页讲过什么,却一定记得放学后巷子尽头那个敞开袋子的身影。

这不仅仅是一份零食,更是一段陪伴感、一张温暖且真实的小城地图。

而这份地图,很难复制到其他地方,即使有人照搬模式,也无法复刻其中那二十年的沉淀感。

有趣的是,我最近听朋友提起类似故事,说他们老家也有个“烧饼爷爷”,每周只出摊两次,下雨刮风绝对休息,而且专挑小学旁边的位置,一待就是几十年。

不同城市,相似角色,他们构建的是某种超越交易本身的人情秩序。

在互联网席卷所有行业的时候,还有这样孤悬的小岛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记录和讨论的话题。

所以,如果你哪天路过景德镇,又刚好碰上下午四点半,可以试试提前埋伏在学校附近,看他载满香喷喷鸡排缓缓驶来,然后迅速消失在人海之中。

当然,要是真饿了,请务必穿校服,否则你不仅买不到便宜,还可能被提醒一句:“晚啦。”

至于这样的规则未来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我没法预测。

但我暗暗希望,它能一直存在,就像夜幕降临前,总该留下一盏灯,为熟悉路线上的人亮起。

如果哪天灯灭了,那座城市会悄悄丢掉一点独特味道,而没人察觉之前,我们最好珍惜还能闻见它香气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