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身份成护身符,美国看着都尴尬,中东各国有底气了
发布日期:2025-07-10 15:30 点击次数:52
你说,这中俄的身份变成“护身符”了?我真服了。美国那一套,搞得自己越打越危险,反倒变成旁边人看的笑话。你想想,伊朗还在威胁要封霍尔木兹海峡,胡塞武装天天在红海搞事,结果这些海域的船只,反倒都开始主动亮明关系,往明处走。这?这是要“自我保护”还是明着在示威?我看这帮船公司也不傻,谁都知道,美以说的天花乱坠,背后那点事儿还不都摆在桌面上么。
这两年,数据就摆在那儿。美国商务部上个月公布的海运数据显示,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去年比前年降了接近15%。说白了,这不就是因着这些紧张局势,船只也是只得自己跑偏点路。你看,伊朗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从去年海湾地区的油轮被扣、袭击事件激增,到今年的“霍尔木兹威胁指数”飙升——据英国《军事评论》报道,去年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偶发事件”增加了40%以上。然后你再看看,俄罗斯和中国积累的“关系背书”,就变成了某种安全的“弹药库”。如果没有这些“关系的力量”,些船只在“临检”时会拒绝配合,甚至竖起不合作的旗号。
人都知道,这种“亮身份”,其实也就是在告诉对面:我有后盾,不用害怕。这跟以前单打独斗,不一样了。尤其是在海上局势变得越发复杂,安全不再单靠“自己本事”,而是要靠背书。美国自己搞事情,反而把局势逼到一个你死我活的边缘。你说这帮海运公司也是够了,明明知道美国、以色列的目标指向谁,可最后非得“亮明关系”免得被人坑了?这是逐渐形成的一个趋势。
再看,从更广的角度说,区域局势没之前那么单一了。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油价,关乎国际航运的安全,也关乎整个国际力量的平衡。美国的霸主地位一边坚持,一边被挤压,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没有以前那样稳固了。去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9.5%降到去年59%以下,虽然降幅不大,但趋势明显。这就意味着,原来依赖美元的支付系统越来越不牢靠。
中俄的“护身符”作用,是某种形象的转变。有人总喜欢曲解成“反美国”,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你还记得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把油、气出口挤到亚洲,避免被西方制裁。中国这几年也在推“东向战略”,用“关系护航”降低国际风险。虽然这个过程没那么“宏大”:就是实打实的硬联结、多签约、多合作。
问题当然也在这里:这个“背书”能持续多久?能否成为一种常态?我看未必。从各方防范心理来看,谁都知道,忽悠别人“有关系”,只是暂时的。最终还得靠真本事、真硬实力,否则就变成了“关系的泡沫”。但就现阶段而言,似乎“关系牌”反而成了全球海洋局势中的一张战略保命牌。
所以你说,这些船只、这些国家,他们是真的“放心”了吗?我一年多前还看到过一些业界分析,说这些做“亮身份”的船只,今年占比可能会增长20%以上。这个比例还在上升。你想,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对美以的信任已经跌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他们在用“背书”做一种无声的抗争。可这事儿,真能长久吗?我觉得不太可能。
每次看到这些新闻,心里都在嘀咕:这些国家到底是真在“合作”,还是在为未来做“防备”?未来的天,会不会变得更复杂?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甭想太多,看热闹就行。
这就挺让人困惑的,乱局里的“保护伞”是谁?谁用的次数多?又能撑多久?这些问题,真不是一句“理性分析”就能打发的。你说,这样圈子里的人是不是都在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