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美国唱反调?欧盟再次援助乌克兰,冯德莱恩:让欧盟更加有力
发布日期:2025-08-27 16:25 点击次数:162
美国最近又在和欧洲唱起了“同一台戏”,只不过——一个想赶紧收场,一个却死活不愿谢幕。
乌克兰“独立日”当天,冯德莱恩跑去基辅,当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面,宣布欧盟再送超40亿欧元的援助。她说得很直接:如果让乌克兰更强大,就能让欧盟更强大。
这话的潜台词,其实不难懂:你乌克兰顶住俄罗斯,我们欧盟才能保住面子和安全感。
问题可就来了,美国这时候反倒在私下劝乌克兰考虑割让领土换停火。
这不是反着来吗?
要知道,俄罗斯早在2022年就用公投方式,把乌东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四个地区收归成“俄罗斯联邦的一员”。更早的2014年,克里米亚也是同样的剧本。
西方那会儿一口一个“不承认”,骂得很凶。可到了眼下,美国人却要基辅放弃这些地方——这脸打的,声音都响到欧洲了。
欧盟的立场倒是没动过,从一开始就站在乌克兰这边。问题是,这份“坚持”已经让自己元气大伤。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搞了十八轮制裁。油气一刀切,结果失去了制造业赖以生存的能源红利。以前德国的工厂有便宜的俄气撑腰,现在能源价格翻倍,很多产业链都在犹豫要不要搬去美国。
所以说,欧盟这是在用自己经济的喘息,维持乌克兰战场上的呼吸。
美国劝和的背后,有个小算盘。它的注意力已经转到亚洲和国内,俄乌战争拖下去对它没那么大好处,反而给了中国更多外部空间。但是,欧盟这边的考虑更复杂——既有面子问题,也有安全问题,还牵扯到内部团结。
冯德莱恩的讲话点破了这一层:他们觉得挺住俄罗斯,对欧盟来说就是战略投资。可代价是,欧洲老百姓的取暖费、电费、物价都在涨,制造业的竞争力往下掉。
要说欧盟为什么这么“轴”,还得翻到更早的时候。
欧元在推出以后,很快成了美元的劲敌。尤其是在伊拉克试图用欧元结算石油时,美国立刻感觉到了威胁。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兵进了伊拉克。
那时美元在国际结算里是一家独大,欧元的出现让美国第一次有了被挑战的危机感。
对于欧元,美国的防备一直没放松。它心里很清楚,一旦欧洲在金融上坐稳第二把交椅,在地缘政治上就可能有更大独立性。
事实上,欧盟的成立,初衷之一就是想在全球贸易和政治格局里有与美国抗衡的话语权。可美国手里牌不少,英国就是一张最顺手的——对欧盟来说,英国像是内院里安了个美国的“眼线”。
英国从没加入欧元区,这等于脚一直没踏实地。结果在公投脱欧时几乎没怎么犹豫,说走就走,还顺带给欧盟添了不少乱。
脱欧后,德国和法国成了欧盟的双引擎。两国在推动欧洲事务时,一直要同时兼顾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的战略独立。可是俄乌冲突,让这种平衡几乎被打破。
美国这边的态度看似矛盾,其实非常符合它一贯的利益逻辑——一开始怂恿乌克兰硬抗俄罗斯,把欧洲绑上战车,让俄欧两败俱伤;等战争拖到欧洲经济气喘吁吁的时候,它再拿出“和谈”剧本,既可以摆高姿态,又能分摊自己日益增加的援助成本。
可欧盟没跟上节奏。俄乌冲突中,美国离火源远,能收割能源、粮食和军火的利益;欧洲离火源近,付出的是通胀、能源危机和产业外流的代价。
这就是现在最大的错位——离火源最近的那方,反而更不愿意灭火。
从美国的角度看,俄乌对抗的主要战略目标已经完成:欧洲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北约紧密团结,俄罗斯被消耗。但是对欧盟来说,冲突迟迟不散,反过来会动摇它自己经济根基。
欧盟内部并不是没有清醒的声音,但冯德莱恩这样的政治表态依然压过了经济层面的忧虑。既然官方立场是“让乌克兰更强大”,那么短期的经济痛苦似乎就是不得不吞下的药。
只是,药量大了,病没好,自己会先虚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欧洲几十年来在战略自主上的老问题:想要和美国平起平坐,又离不开美国的安全庇护。一旦这两条冲突,就只能选一条。眼下显然他们选了后者。
美国人劝乌克兰割地,欧洲人送钱送物,这是目前战场外最大的反差。至于最后战局怎么走,很大程度取决于谁真扛不住先眨眼。
眼下看,乌克兰手里有欧盟的支票,底气就还在。
而欧盟看着这场战争的账单越来越厚,还是把支票递了过去。
这笔钱,有可能是给乌克兰买时间,也可能是欧洲自己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