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玉米追肥用什么肥料比较好?玉米追肥选肥3类黄金款!10步操作肥效翻倍,5误区避开高产稳

发布日期:2025-08-27 11:13    点击次数:146

玉米追肥用什么肥料比较好?袁蔬记带你科学选肥促高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一位种玉米的农户都盼着自家地里的玉米能长得秆壮穗大、籽粒饱满。而玉米生长过程中,追肥是决定产量的关键环节 —— 选对肥料、用对方法,玉米就能 “吃饱喝足”,长势喜人;选不对肥料,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导致玉米缺素、倒伏,影响最终收成。

作为扎根田间多年的 “袁蔬记”,今天就结合农科院最新玉米种植技术和蔬菜学(作物营养学分支) 的专业知识,跟大家好好聊聊玉米追肥的选肥门道。内容从选肥核心原则到具体肥料推荐,再到实操步骤,全是干货,保证大家看完就能用。

一、玉米追肥选肥的核心原则:跟着 “需肥规律” 走

要想选对玉米追肥的肥料,首先得摸清玉米的 “胃口”—— 不同生长阶段,玉米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差异很大。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数据,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的需求最多,其次是钾,磷的需求相对较少,三者的吸收比例大致为 N:P₂O₅:K₂O = 3:1:2。

这就意味着,玉米追肥不能 “一刀切”,要遵循两个核心原则:

氮肥为主,兼顾钾磷:玉米从拔节期开始,对氮的需求急剧增加,到灌浆期达到高峰,所以追肥的核心是补充氮肥;同时,拔节到喇叭口期也是玉米吸收钾的关键期,若土壤缺钾,需搭配钾肥;磷主要促进根系发育和籽粒饱满,若基肥中磷不足,追肥时也需少量补充。

按需补肥,避免浪费:若土壤肥力较高(比如前茬种过豆类作物、基肥施足有机肥),可适当减少追肥量;若土壤贫瘠,需增加追肥次数或用量。盲目多施肥不仅会导致玉米 “徒长”(秆细易倒伏),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不符合 “绿色农业” 的要求。

二、玉米追肥的 “黄金肥料” 推荐:这 3 类最实用

结合玉米需肥规律和农科院的试验数据,“袁蔬记” 给大家推荐 3 类最适合玉米追肥的肥料,每类都有明确的适用场景和使用优势,大家可根据自家地块情况选择。

(一)速效氮肥:玉米 “快速长秆” 的首选

玉米拔节期(一般在播种后 30-40 天,株高 60-80 厘米)是 “长身体” 的关键期,需要大量氮元素来促进茎秆和叶片生长,此时追施速效氮肥,能让玉米快速吸收,避免出现 “苗弱、叶黄” 的问题。

1. 尿素:性价比最高的常规选择

核心优势:尿素含氮量高达46%,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固体氮肥,而且价格相对亲民,适用所有土壤类型,是大多数农户的首选。

科学依据:尿素施入土壤后,会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玉米根系能直接吸收,转化速度受温度影响 —— 夏季温度高时,一般 3-5 天就能见效,正好满足玉米拔节期的 “急需求”。

适用场景:土壤肥力中等、基肥施过有机肥或磷钾肥的地块,拔节期追施尿素效果最佳。

注意事项:尿素不能直接撒在地表!因为尿素易挥发(尤其是高温天气,挥发损失可达 20%-30%),必须开沟深施(沟深 5-10 厘米),施后覆土浇水,让肥料融入土壤,减少浪费。

2. 碳酸氢铵(碳铵):短期急需氮肥的 “应急选择”

核心优势:碳铵含氮量约 17%-18%,最大特点是 “见效快”—— 施入土壤后能直接分解为铵态氮,当天就能被玉米吸收,适合玉米出现 “缺氮症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时应急追肥。

适用场景:土壤偏酸、且近期有降雨或灌溉条件的地块(碳铵易溶于水,遇水后肥效释放更快)。

注意事项:碳铵挥发性极强,且有刺激性气味,必须随施随覆土,不能在晴天中午高温时施用(易烧苗),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凉爽时操作;另外,碳铵不能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混合使用,否则会导致氮元素流失。

(二)氮钾复合肥:兼顾 “长秆” 与 “抗倒” 的全能选手

玉米喇叭口期(播种后 50-60 天,叶片展开像 “大喇叭”)是生长的 “转折期”—— 既要继续长秆,又要开始孕育果穗,对氮和钾的需求都很旺盛。此时追施氮钾复合肥,既能补充氮元素促进穗分化,又能补充钾元素增强茎秆韧性,减少后期倒伏风险。

1. 常用配方:20-5-15(N-P₂O₅-K₂O)或 18-6-16

核心优势:这类配方的氮含量足够满足果穗发育需求,钾含量较高(15%-16%),能增强玉米的抗逆性(抗倒伏、抗病虫害),同时少量磷元素能促进根系更发达,让玉米 “扎根深、站得稳”。

科学依据:据 **《中国农业科学》2024 年玉米栽培研究报告 **,喇叭口期追施氮钾复合肥的地块,玉米倒伏率比单施尿素的地块降低 18%-22%,穗粒数增加 8%-10%,增产效果显著。

适用场景:土壤缺钾(比如沙质土壤、前茬种过需钾多的作物如红薯)、或者追求高产的地块,尤其适合在喇叭口期使用。

(三)缓控释氮肥:省工省力的 “懒人肥料”

对于种植面积大、没时间多次追肥的农户,缓控释氮肥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肥料能根据土壤温度、水分变化,缓慢释放氮元素,一次施用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的需求,减少追肥次数。

1. 常见类型:树脂包膜尿素、硫包膜尿素

核心优势:缓控释氮肥的氮释放周期一般为 60-90 天,正好覆盖玉米从拔节到灌浆的需氮高峰期,无需多次追肥,节省人工成本;而且氮素释放平稳,不会导致玉米 “前期徒长、后期脱肥”。

科学依据: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显示,在中等肥力土壤上,玉米播种时或拔节期一次施用缓控释氮肥(用量比普通尿素减少 10%-15%),最终产量与普通尿素分 2 次追肥(拔节期 + 喇叭口期)的产量相当,且氮肥利用率提高 12%-15%。

适用场景:种植面积大、劳动力不足的农户,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地块(如壤土、黏土);注意沙质土壤保水差,不建议使用(肥料释放后易随水流失)。

三、玉米追肥的 “科学操作步骤”:10 步走,肥效翻倍

选对肥料只是第一步,正确的追肥方法才能让肥效最大化。“袁蔬记” 结合农科院的实操指南,整理了 10 个关键步骤,大家照着做,玉米长势绝对好。

❶ 确定追肥时间:分 2 次追,产量最高

玉米追肥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 “timing”。根据农科院的研究,分 2 次追肥的效果最佳:

第一次:拔节期(株高 60-80 厘米,叶片数 6-8 片),此时追施总追肥量的 60%,促进茎秆和叶片生长;

第二次:喇叭口期(叶片数 12-14 片,心叶像 “大喇叭”),追施总追肥量的 40%,促进果穗发育和籽粒形成。

若只追 1 次,建议在喇叭口期(此时是玉米需肥 “临界期”,缺肥影响最大),用量要比分 2 次追的总用量增加 10%。

❷ 测土配方:先知道土壤缺什么,再补什么

“盲目施肥不如不施肥”,最好先做土壤检测(当地农科站或第三方检测机构都能做,费用不高),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肥料:

若土壤氮含量低、磷钾充足:只追尿素即可;

若土壤氮钾都低:追氮钾复合肥;

若土壤磷不足(比如新垦地、连年种玉米的地块):可在追肥时混入少量过磷酸钙(含磷约 12%-18%)。

❸ 计算追肥用量:按产量目标来定

追肥用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目标产量算:

若目标亩产 800 斤:总追肥量(以尿素计)约 30-35 斤 / 亩(分 2 次追:拔节期 20 斤,喇叭口期 15 斤);

若目标亩产 1000 斤:总追肥量(以尿素计)约 40-45 斤 / 亩(分 2 次追:拔节期 25 斤,喇叭口期 20 斤);

若用氮钾复合肥(如 20-5-15):按氮含量换算,比如目标亩产 1000 斤,总追肥量约 80-90 斤 / 亩(分 2 次追:拔节期 50 斤,喇叭口期 40 斤)。

❹ 选择追肥方式:开沟深施优于撒施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很多农户习惯把肥料撒在地表,其实这样肥效会损失一半以上。正确的方式是开沟深施:

在玉米植株两侧 10-15 厘米处(避免烧根),开一条深 5-10 厘米的沟;

将肥料均匀撒在沟里,然后用土覆盖严实;

若土壤干旱,覆土后及时浇水,促进肥料溶解吸收。

❺ 避免 “烧苗”:控制距离和用量

肥料离玉米根系太近,或用量过多,容易导致 “烧苗”(根系腐烂、叶片枯萎)。记住两个 “安全距离”:

追肥沟与玉米植株的距离:至少 10 厘米,小苗可适当远一点(15 厘米),大苗可近一点(10 厘米);

单次用量:尿素每亩不超过 25 斤,氮钾复合肥每亩不超过 50 斤,若土壤肥力高,可适当减少。

❻ 雨天追肥:抓住 “雨后初晴” 的时机

雨天追肥有讲究:

不建议在 “大雨天” 追肥:肥料易被雨水冲走,浪费严重;

建议在 “雨后初晴” 时追肥:此时土壤湿润,肥料易溶解,玉米吸收快,而且不用额外浇水;

若雨后土壤泥泞,可等土壤稍干(能下地操作)后再追,避免踩实土壤影响根系呼吸。

❼ 干旱时追肥:先浇水后施肥

土壤干旱时,玉米根系吸收能力弱,此时直接追肥,肥料不仅难溶解,还可能因为浓度过高 “烧根”。正确做法是:

先浇一次 “跑马水”(让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浇水后 1-2 天,待土壤不黏脚时,再开沟追肥;

追肥后若土壤仍干旱,可再浇一次小水,促进肥料吸收。

❽ 搭配叶面肥:应急补充微量元素

若玉米出现 “缺素症状”(如叶片上有斑点、发黄、卷曲),单靠根部追肥见效慢,可搭配叶面肥应急:

缺氮:喷施 0.5% 尿素溶液(1 斤尿素兑 100 斤水),连喷 2 次,间隔 7 天;

缺钾: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3 两磷酸二氢钾兑 100 斤水),连喷 2-3 次;

缺锌(玉米常见缺素,表现为叶片出现 “白化条纹”):喷施 0.2% 硫酸锌溶液(2 两硫酸锌兑 100 斤水),在拔节期喷 1 次即可。

叶面肥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喷施,重点喷叶片背面(吸收更快)。

❾ 后期补肥:灌浆期别忘 “送嫁肥”

玉米灌浆期(果穗开始鼓粒后),若出现 “脱肥” 症状(叶片发黄、籽粒不饱满),可补施一次 “送嫁肥”:

若土壤湿润,可追施少量尿素(10-15 斤 / 亩),开浅沟(3-5 厘米深)施入;

若土壤干旱,或玉米已封垄(无法开沟),可喷施 0.5% 尿素 + 0.3% 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连喷 2 次,间隔 5 天,能有效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❿ 追肥后管理:及时中耕,防止杂草争肥

追肥后 1-2 天,若土壤条件允许,可进行一次中耕(浅耕 3-5 厘米):

好处 1:疏松土壤,促进玉米根系呼吸和生长,让根系更好地吸收肥料;

好处 2:清除杂草,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减少病虫害滋生。

四、玉米追肥的 “常见误区”:这 5 点一定要避开

很多农户追肥后效果不好,不是肥料选错了,而是掉进了 “误区”。“袁蔬记” 结合多年田间经验,总结了 5 个最常见的误区,大家一定要注意。

误区 1:追肥越晚越好,等到快成熟了再追

错误原因:玉米灌浆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已经减弱,此时追肥,玉米无法有效吸收,反而会导致肥料残留土壤,污染环境。

正确做法:最后一次追肥最晚不能超过 “灌浆初期”(果穗顶部籽粒开始变硬前),此时玉米仍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促进籽粒饱满;灌浆后期若缺肥,建议用叶面肥补充。

误区 2:只追尿素,不管磷钾

错误原因:长期单施尿素,会导致土壤中磷钾元素越来越少,玉米虽然秆长得高,但茎秆细、抗倒伏能力差,而且果穗小、籽粒不饱满。

正确做法:根据土壤肥力,在喇叭口期搭配追施氮钾复合肥,或在基肥中施足磷钾肥(如过磷酸钙、氯化钾),保证玉米 “营养均衡”。

误区 3:肥料撒在地表,省工省力

错误原因:尿素、碳铵等氮肥挥发性强,撒在地表后,氮元素会随空气流失,利用率只有 30% 左右;而且下雨时,肥料会随雨水流到地块边缘或深层土壤,玉米根系吸收不到。

正确做法:必须开沟深施,覆土浇水,让肥料处于玉米根系能吸收到的土层(10-20 厘米深),这样氮肥利用率能提高到 50% 以上。

误区 4:用量越多,产量越高

错误原因:“肥多压苗”,过量施肥会导致玉米 “徒长”—— 茎秆纤细、叶片宽大,通风透光差,容易倒伏和发生病虫害;而且过量氮肥会抑制玉米对磷、钾、锌等元素的吸收,导致 “隐性缺素”。

正确做法:按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计算用量,宁少勿多,若担心不够,可在后期通过叶面肥补充,避免盲目多施。

误区 5:所有地块都用一种肥料

错误原因: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合用速效肥(如碳铵),且需少量多次追;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用缓控释肥或尿素,可减少追肥次数;若不看土壤类型选肥料,会导致肥效大打折扣。

正确做法:先了解自家地块的土壤类型(沙质土、壤土、黏土)和肥力情况,再选择对应的肥料和追肥方式,“因地制宜” 才能出高产。

五、科学追肥,让玉米 “吃饱吃好”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玉米种植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而追肥就是 “夏管” 中的关键一环。选对肥料(速效氮肥、氮钾复合肥、缓控释氮肥),用对方法(分 2 次追、开沟深施、按需补肥),避开误区,才能让玉米 “吃饱吃好”,最终实现秆壮穗大、高产增收。

最后,“袁蔬记” 想跟大家说:农业生产没有 “万能公式”,但有 “科学规律”。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大家解决玉米追肥的困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追肥经验 —— 咱们互相学习,一起把玉米种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