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割肉33%离场!年赚45亿的电力巨头,为何被抛弃?
发布日期:2025-08-19 09:43 点击次数:73
一家上市26年的电力公司,连续26年财报从未出现亏损。 近五年,它的年度净利润高点接近45亿元,最低年份也超过11亿元。 它进行过多次分红,是融资融券标的股。 2024年数据显示,持有其股票的股东仍有58.35万人。 然而,这家公司股价在2025年8月停留在1.42元。 月线图显示,其股价自2009年至今,整整下跌了16个年头。 2009年的股价是1.98元,经历起伏后在2015年曾触及10元的高点,随后又是漫长的阴跌。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打开它的财务报表,确实没有亏损记录。 这是一家以火力发电为主营业务的电力企业。 电力市场存在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发电所用的煤炭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时常剧烈波动;但终端电价受到政策调控,调整幅度和频率有限。 这被称为“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 以2023年数据为例,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在800元/吨至1000元/吨的高位区间运行,显著增加了火力发电成本。
面对持续的能源转型要求,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高碳排放的火力发电技术路线面临转型压力和潜在的额外成本。 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净率(PB)处于1倍以下的历史低位区域。
市场上存在一批偏好低价股的投资者。 这家公司历史上进行过六次转增股本或送股操作:两次10股送10股,两次10股送8股,一次10股送4股,一次10股送3股。 不断的股本扩张导致总股本被大幅摊薄。 在1.42元的股价背后,公司的总市值仍达到了约309亿元人民币。 巨量的流通股本使得股价每上涨一分钱都需要推动更大的市值增长。
该公司的股东人数在2024年12月达到近68万的峰值。 大量投资者尝试在相对低位介入。 由于股价长期阴跌,未能形成有效反弹,许多新进场的投资者陷入亏损。 在后续的漫长阴跌中,部分投资者选择止损退出。 到2025年8月,股东人数回落到58.35万人。 2024年9月之前的几年里,公司的股东人数则稳定在42万左右。
查阅最新的十大流通股股东数据,发现代表国际资金的“北向资金”持有该股的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同比下降幅度达到33%。 这表明一部分北向资金在持续的下跌过程中未能承受压力,最终选择了止损离场。 它们同样录得账面亏损。
该股票的交易盘面呈现出被称为“织布机”或“条形码”的走势特征。 股价全天大部分时间在极其狭窄的价格区间内波动,日内波动幅度极小。 以2025年8月14日的分时图为例,全日基本在1.41元至1.43元之间徘徊,成交稀疏。 当月上证综合指数最高触及接近3700点的高位。 无论大盘整体是出现显著上涨还是进入阶段调整,该股均未显示出跟随大盘同步运动的特征,也未紧跟所属电力板块的波动。
截至2025年8月,A股市场上(ST及退市整理股票除外),股价低于2元的股票数量寥寥无几,处于1元价格区间的更是屈指可数。 其他的1元股公司通常披露了明显的财务亏损、严重的经营问题或面临其他显著的负面信息。 这家火力发电为主的公司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未披露年度或季度亏损,也没有重大的负面公告出现。 市场投资者在分析其长时间不涨的原因时感到困惑,因为从表面财务指标看,它似乎缺乏明确导致股价疲软的“硬伤”。
该股近期最低曾接近1元整数关口。 每当价格触及1元附近区域时,股价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抵抗。 它在2024年末和2025年3月的市场波动中,低点分别在1.05元和1.08元。 最终未有效跌破1元整数关口,却也始终未能形成持续有力的反弹。 截至2025年8月17日,其股价收于1.42元。
一些投资者依据市盈率(PE)衡量其估值。 参照最新年度净利润数据和当前总市值,计算出的静态市盈率不足7倍。 这个数据显著低于当年上证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水平。 公司近五年的盈利峰值达到45亿元,低谷也超过11亿元。 然而,资本市场给出的反馈是:连续十六年的阴跌趋势仍在延续。 58万余名坚守的股东账户里,这份“绩优”资产静静地呈现着一片绿色。 股票行情软件里的条形码,无声记录了难以言说的煎熬。
北向资金的选择已经明确,割肉离场是最好的答案。 所有基本面分析理论在这1.42元的盘面前黯然失色。 现实就是如此赤裸:资本正用脚投票。 所谓价值投资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当市场不再相信你的故事,再完美的财务报表也只是废纸堆里的数字。 “三无公司”(无亏损、无退市风险、无重大利空)成为资本弃子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预期回报率跑不赢其他选择。 面对时代洪流,传统火电巨轮转向艰难。 巨量的历史股本就像沉在海底的锚,死死拖住了上行的风帆。 在轰轰烈烈的能源革命浪潮旁,这艘老船的汽笛声早已淹没在时代的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