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怎么就异化了?背后真相等你来探寻
发布日期:2025-07-17 13:19 点击次数:162
凌晨五点,智能音箱准时报时,打破了夜的寂静。我摸索着走进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窗外夜色仍浓,厨房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但我心里却没有多少愉悦。从清晨在厨房忙碌,到深夜核对家庭账单,家务劳动早已不只是体力活。
回想起社区组织的妇女座谈会,大家聊起家务事,一位姐妹说每天整理孩子玩具就像流水线工作,刚收拾好又乱,又得再收拾。这让我联想到马克思《资本论》里说的异化劳动。原本家务是为了让家温馨,现在却成了无奈任务。就像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家务劳动成果也常被忽视。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接触到很多女性,她们把大量情感投入家务,却不一定得到家人理解和感激。这时候就会发现,家务劳动的异化,已经悄然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了。
家务劳动的异化通过三个维度侵蚀着家庭。先说情感劳动被标准化。以前过年过节一家人聚餐是开心事,现在为了筹备节日聚餐,我得提前几天计划菜单、采购食材、布置餐桌。每个环节都像完成绩效任务,要考虑菜品是否合家人胃口,餐桌布置是否美观。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被淡化,就像原本充满温情的家务变成了一项机械的工作。
而时间碎片化导致主体性丧失也是个大问题。一天的时间被各种家务事分割得七零八落。刚想坐下来看会儿书,孩子要喝水,接着又得去洗衣服,然后还得准备午饭。一天下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感觉自己就像被家务事牵着走,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和想法。而且社会评价体系也在重构家庭价值。在外面工作的人,工作成果容易被看到和认可,家务劳动却常被忽视。很多人觉得做家务是女人的本分,没有价值。有次同学聚会,我说起在家做家务挺自豪,有人却不屑,那一刻心里挺失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智能家居。原本以为智能家居普及能解放双手,可实际上却带来了新问题。我家买了智能扫地机器人和智能洗碗机,一开始觉得挺方便。但后来发现,这些设备通过数据监测,给我增加了新压力。扫地机器人会记录清扫时间和面积,洗碗机也会显示清洗次数和效果。好像必须按照它们的数据指标来完成家务,不然就觉得自己没做好。有一次扫地机器人提示某个区域清洁不彻底,我就得重新打扫。这就像给我增加了家务KPI考核,让我更累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还是有办法破局的。我制定了家庭劳动分配指南,把家里的家务事列出来,和家人一起商量,每个人都承担一部分。比如孩子负责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书桌,老公负责倒垃圾和修理家里的东西,我负责做饭和洗衣服。还做了日程表,把每天要做的家务事安排好,这样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我也学会了合理利用时间。会把一些家务事集中起来做,比如洗衣服时顺便整理孩子的玩具。这样能提高效率,也能让自己有更多休息时间。另外,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做喜欢的事,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
从家庭账簿开始的革命也很重要。我建立了家庭账单,把家里的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这样能清楚知道钱花在哪里,也能和家人一起商量如何合理消费。通过这些方法,我感觉在家务劳动中的压力小了很多,家庭氛围也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