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之说天下 I 帝国的最后纠结:清朝的末年与伊朗的当下
发布日期:2025-09-03 02:12 点击次数:199
引言
——历史轮回中,传统帝国的现代化困境
当我们凝视历史时,常常会发现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十九世纪末的大清帝国与二十一世纪初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虽处不同时空,却仿佛陷入同一种历史逻辑的漩涡:传统帝国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艰难挣扎与深刻纠结。
今日的伊朗,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深陷于内外交织的困境之中。历史的回旋镖,穿越时空,精准地命中了今日的伊朗: : 美国制裁如铁幕般笼罩,以色列的军事威胁步步紧逼,摩萨德的情报渗透让整个国家变成了“筛子”,西方阵营的孤立政策持续挤压其战略空间;经济凋敝、民生维艰、社会与政教矛盾日益尖锐,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路线之争愈发公开化,甚至前总统公开批评最高领袖,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深刻裂痕。
在由之看来,这种困境与晚清帝国的命运似乎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共鸣:传统政权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平衡守成与变革?如何应对列强压力而不丧失主权?又如何在不颠覆自身统治的前提下实现自强?伊朗的挣扎,既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当代世界秩序中寻找出路的艰难探索。其结局不仅关乎波斯民族的命运,也可能重新定义中东的权力格局,甚至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一种应对霸权的新范式。
历史的镜鉴悬于头顶,伊朗的选择,仍在进行时……更深刻的担忧在于: 一旦伊朗倒下,尤其是倒向西方的怀抱,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势必重新改写,那么,也将危及良好的中伊关系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中国的能源战略布局。
一、衰败帝国的共同困局
晚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撬开了封闭的国门,此后数十年间,清廷在列强军事威胁、不平等条约压迫、财政枯竭和内部民变的多重危机中步履维艰。朝廷内部,保守派与洋务派争论不休:是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无独有偶,今天的伊朗同样陷入类似困境。面对美国制裁、以色列军事威胁、西方孤立以及中东地区动荡,伊朗政局正迎来晚清式的山雨欲来的时刻,德黑兰政权有如晚清的慈禧同样面临外部压力与内部撕裂。话说那位前总统鲁哈尼最近公开向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提出挑战,呼吁推进全面政治与外交改革,首要步骤即是满足美国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藉此换取直接谈判、解除制裁的机会。此举被广泛视为一场高层罕见的“逼宫”。鲁哈尼更是明确警告,若当前路线不予调整,伊朗将面临两种结局:社会动荡,或国家陷入瘫痪。
很快,最高领袖的代表人物哈塔米作出回应,强烈批评改革派联合宣言危言耸听,重申必须牢记苏莱曼尼将军之血仇,以及美以近期对伊朗的一系列打击。他强调,“不能与美国谈判”,并表示伊朗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
面对内外压力,86岁垂垂老矣的哈梅内伊深陷两难,局势骑虎难下,恐难控制。
二、改革尝试与时间赛跑
清廷曾发起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建立北洋水师,试图“自强求富”。然而这些技术层面的有限改革,未能触及根本制度问题,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证明失败。历史没有给清王朝足够的窗口期完成迭代转型,反而留下了“甲午之殇”。
伊朗同样进行过改革尝试。上世纪90年代哈塔米的“文明间对话”倡议,企图反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21世纪初鲁哈尼与西方达成伊核协议的短暂春天,都曾是这个古老文明尝试与外部世界和解的信号。然而这些努力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制裁后几乎付诸东流。改革窗口迅速关闭,强硬路线再次占据上风。
三、帝国纠结的核心: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
两个帝国的困境本质相似:如何在不颠覆传统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现代化?
清王朝的纠结在于:既要学习西方技术以抵御西方,又要维护儒家秩序和满族统治特权;既要开放口岸发展贸易,又担心外部思想瓦解传统权威。
伊朗的困境同样深刻:既希望发展核技术确保国家安全,又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制裁代价;既需要融入全球经济改善民生,又必须保持伊斯兰革命原则和神权统治体制。
四、历史会否重演?
清王朝的最终命运众所周知:在持续的内忧外患中,改革失败,革命爆发,帝国崩溃……
伊朗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这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面临着比清朝更复杂的全球环境: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流通,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地区代理战争风险,以及更强大的国内市民社会诉求。
然而,伊朗与晚清的关键区别,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地缘博弈的双刃剑,既是财政来源,也是外部干涉的诱因;其关键的地缘位置既提供了纵横捭阖的战略支点,也使其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而强烈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与民粹主义,在凝聚抗压的同时,也可能转化为更强的内部变革张力。这些因素虽为伊朗提供了清王朝所不具备的某种回旋余地或转圜空间,但其最终是成为缓冲还是危机爆点,根本上取决于统治阶层的审时度势与战略抉择以及内部治理能力。
结语:帝国的黄昏与曙光
观察清朝末年和当代伊朗的相似困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帝国的命运,更是所有传统文明走向现代世界的艰难旅程。
这种“帝国的纠结”背后,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一个古老文明面对现代性冲击时,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完成政治转型?如何平衡民族尊严与现实利益?如何协调内部改革与外部压力?
清朝未能解答这些问题,最终黯然退场。而伊朗仍在艰难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仅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能为所有处于传统与现代十字路口的文明提供重要启示。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螺旋式进阶。纵观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遵循“文明周流”的原理,每一种文明——不论国家、地区或民族——或许都要经历兴起、繁荣至衰退的必然过程,这几乎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问题是谁有本事把这个周期拉长?足够拉长……
伊朗的故事还在书写中,但愿这个古老文明能够找到比清王朝更好的出路,在纠结中寻得新生,愿中伊关系行稳致远。
注:本文基于历史政治观察视角进行分析,不涉及对任何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价值评判。两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研究仅为提供一种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