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却为何受到柬埔寨人民的支持
发布日期:2025-08-21 19:22 点击次数:101
如果告诉你,有一场战争的入侵者被一些受害者称为“解放者”,你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而这段历史就发生在1978年,越南对柬埔寨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侵略,以短短十几天时间占领了首都金边,扶植了一个亲越的傀儡政权。然而,柬埔寨国内却有不少人认为越南不仅不是侵略者,反而是“救星”。这样的矛盾为何发生?是谁在操控历史的叙事?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际博弈和小国的无奈?
---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远不止对错分明,而是更像一场没有止息的拔河比赛。不妨仔细看看当时的越南和柬埔寨,便能找到端倪。越南公开宣称,他们的军事行动是“为了拯救柬埔寨人民”,除掉了如狼似虎的红色高棉政权。然而,放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看来,越南的这场行动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目的是把柬埔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试图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究竟哪种更接近真相?越南真的在行正义之事,还是借助“解救”之名行自己的扩张之实?悬念至此浮现。
---
拨开迷雾,越南为何敢在那个年代冒天下之大不韪?关键是苏联的全力支持。在中苏交恶的大背景下,当年的苏联决意加大对越南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投入,将其打造为压制中国的“东南亚桥头堡”。1978年,越南正式与苏联签订了合作条约,并接过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最终底气十足地发动了对柬埔寨的全面入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行动能获得柬埔寨部分民众的理解,也并非完全出于洗脑,而是和红色高棉政权的暴政脱不了干系。波尔布特领导下的红色高棉实施了一系列极端政策,从大规模清洗政敌到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使柬埔寨社会一片动荡。有人估计,仅仅四年间,红色高棉就杀害了200多万国民。当越南军队进入柬埔寨,有些在暴政下挣扎的民众眼中,他们的到来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解脱。然而,这种“解脱”的代价极为高昂。
---
越南扶植起了一个以韩桑林为首的亲越政权,并控制了柬埔寨。然而,这种貌似的“和平表面”并不能掩盖越南霸权主义的野心。从国际的角度看,越南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殖民者形象。但此时的柬埔寨内部和国际社会对越南的侵略行动却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意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中国率先站出来强烈谴责越南的侵略行动,并随后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但在亲苏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苏联带头承认了韩桑林的政府,民主德国、匈牙利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紧随其后。而柬埔寨国内不少饱受暴政之苦的民众,竟真的认为越南是带来“新生活”的恩人。一部分人对越南军队的撤军还依依不舍!
被侵略的国家为何会有这样的群体心理?是越南的确扶持了一个更能接地气的政府?还是这些人只是害怕新一轮的暴力、杀戮和混乱?答案并不简单。
---
历史总有其耐人寻味的反转。1989年,越南结束对柬埔寨长达十年的占领,原因看似是越南政府的主动决策,但背后则是苏联陷入经济泥潭,不得不放弃对越南的巨额援助。失去了靠山,越南再也无力维系对柬埔寨的控制,最终不得不撤军,然而他们留下的印记却深深烙在柬埔寨的政治和社会中。
最直观的例子是柬埔寨亲越派势力的强大存在。在越南的十年占领下,越南不仅扶植了韩桑林政府,还全方位渗透到柬埔寨从军队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一些被越南支持上位的政客,例如洪森,就多次公开表示对越南的感谢。即便越南撤军后,柬埔寨到今天仍然保留着17座越柬友谊纪念碑,每年的1月7日甚至还会举办活动纪念越南所称的“解放日”。
然而,这种历史叙事真的能够成为公认的事实吗?一部分反感越南侵略的大量柬埔寨普通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纪念”活动只是一种虚伪的表演。
---
尽管越南撤军,但柬埔寨内部的亲越与反越派势力斗争并未停止。越南的离开为柬埔寨翻过了占领的一页,但并没能让国家真正恢复独立的尊严,更没能完全实现内部的团结。
此外,多年来越南采取的强硬措施,比如强行推广越语、控制舆论和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柬埔寨社会的一部分意识形态。柬埔寨未来的发展方向,似乎又成了一场与历史和国际格局互搏的角力。
同时,越南也在深刻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在苏联解体后,越南不得不面对国际孤立的困境,开始积极寻求与中国甚至西方国家的接触合作。而柬埔寨,作为越南曾经控制的目标,最终没有成为一枚棋子,而是通过复杂的国际博弈,逐渐找回了主权。
---
如果说越南所谓“解放柬埔寨”是一个笑话,那这个笑话的另一个版本可能是,扮演“解放者”的侵略者竟然能征服部分人的信服。越南十年的占领和强硬措施不仅带来了扼杀自由的后果,还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柬埔寨社会内部的分裂。被扶植的政权或许真的比红色高棉好一点,但旧殖民和新霸权难道就能被接受?那些高高耸立的越柬友谊纪念碑,真的能抹去被侵略的伤痛记忆吗?
越南最终发现,与其品牌形象是“印度支那霸主”,不如拿出点实际行动走向中立的和平建设者。但是,历史可不会轻易原谅。越南的退出并不光彩,而柬埔寨内部仍需多年时间,才能走出台面上的“纪念日”和真实的历史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