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李讷生娃后,希望父亲接济8000元,毛主席心疼:也给李敏8000
发布日期:2025-08-19 11:06 点击次数:197
1976年9月9号,毛主席在北京离开了我们,那一天,全国老百姓心里都难过极了。身为国家的一把手,他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要说他是个好父亲,那也是没得说,给孩子们树了个好榜样。
毛主席离世后,他的俩闺女李敏和李讷哭得特别伤心,李讷心里头害怕,根本不敢靠前。她真不敢相信,那个一直特别宠爱自己的老爸,说走就走了。想想过去那些日子,心里头就不是滋味。记得72年那会儿,李讷生孩子,家里头穷得叮当响,连锅都揭不开了,还是主席给了她8000元旧钱,帮她渡过了难关。
老爸对娃的爱那可是实打实的,热乎乎的。给了李讷一些钱后,主席心里不落忍,也给李敏拿了8000块。这事儿让周围的人都挺纳闷,怎么说也是主席的闺女,咋就过得紧巴巴的?给完李讷又来帮李敏,难道说俩孩子手头都不宽裕?
【主席与女儿李讷】
跟主席其他几个娃比起来,李讷算是其中最享福的一个。她刚出生那会儿,就是主席自己带着养大的。李讷是在延安杨家岭的一个土窑洞里出生的,小脸粉嘟嘟的,身子软绵绵的。主席瞅着闺女,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所以,他就给女儿起了个名儿,叫李讷。
这个小闺女是主席家中最小的宝贝。那时候国家正乱着呢,到处都是战争,主席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只要一看到这小闺女的笑脸,他心里头那些烦心事就立马没了。过了两年,主席他们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住。那时候李讷已经会走路了,看着她一小步一小步地慢跑,主席心里头那个美啊,总觉得这闺女就是老天爷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毛主席这辈子一共有10个娃,但革命斗争太忙,让他没法好好当爹。李讷给了他不少心里头的温暖,所以他特别疼爱这个闺女。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主席还舍不得放手,就一直带着她。就这样,李讷跟着主席从延安一路走到了北京。
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主席就搬进了中南海的丰泽园办公,同时,李讷也被安排到了北京西郊的育英学校学习。刚上学的头一天,主席就对李讷说:“闺女,到学校别觉得自己不一样,更不能仗着你是我女儿就欺负同学。”小李讷听后,乖乖地点了点头。
进了教室,所有小朋友的目光都聚焦在李讷身上。李讷那时才9岁,读四年级,年纪比班上其他孩子都小。每当上课讲到毛主席的故事,李讷总是听得特别仔细,发现不对的地方,她会直接大声指出来。老师生气了,把她叫到讲台上训话,还说要找家长。李讷怕被大家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就骗老师说她爸是工人,现在不在家。
她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这样的事情,主席老是心疼地对她说:“孩子,爸爸让你受苦了。”李讷心里清楚,作为主席的女儿,生活注定要比普通人“坎坷”些。对于这些事情,李讷已经不再往心里去了,她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上。她和主席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诗词和历史,后来她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上了大学,她从不搞特殊化,宿舍里八张床,她和大家一样住,吃饭就去食堂,出行就坐公交,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毕业后,她直接进了解放军报当党报编辑,工作上特别拼命,但一个人在外头也确实孤单。在那报社的四年,李讷心里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的事儿。
但主席心里挺急的,眼看女儿都三十岁了,他便把女儿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得找个伴儿,把终身大事给办了。你这事没着落,爸爸心里头总是不踏实。”李讷沉默着,头低着,好一会儿才小声回“就是没找到合适的嘛。”
试试相处才知道合不合适,父亲这番话让李讷心里有点沉甸甸的。她琢磨着自己的日子,一个人过久了,现在要找个伴儿,还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主席瞧出了李讷的纠结,就温和地劝慰她:“爸就盼着你身边能有个人知冷知热,身份地位啥的都不重要,就像你姐姐那样,平平淡淡过日子就挺好。”
毛主席提到的那位姐姐,其实指的是他的另一个闺女李敏。跟李讷比起来,李敏和她妹妹的成长道路那可是大相径庭。
【主席与女儿李敏】
李敏和李讷是同一个爸不同妈的亲姐妹。李敏是在保安的一个简陋的窑洞里来到这个世界的。那时候,我们党一边忙着抗日救国,一边还得时刻提防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因此,部队经常得换个地方驻扎。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在革命路上生的孩子,到了要生的时候,只能找个没人住的窑洞临时安顿下来。
李敏一来到这世上,主席瞧着她那惹人疼爱的模样,就给她起了个名儿,叫“毛娇娇”。可没多久,也就四个月大吧,因为部队要打仗转移,谁也没空儿照顾这么个小不点。为了能让李敏平平安安的,主席决定把她送到陕北的乡亲家里。你想啊,一个连一岁都还没到的小娃,没有亲爹亲妈在身边,她后面的日子得多不容易。
四年的动荡岁月一晃而过,主席和贺子珍最终分了手。贺子珍决定一个人去苏联深造。要走的那天,主席流着泪求她别走,但贺子珍心意已决。到了苏联后,贺子珍才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然而,那里的严寒加上营养跟不上,孩子一出生就没了。这事儿对她的打击特别大。为了让她好受点,主席把四岁的女儿李敏送到了苏联陪她。
贺子珍的精神因为女儿的陪伴慢慢恢复了,李敏呢,也体会到了从没有过的快乐。在苏联,她有妈妈,有哥哥,再也不用孤零零地待在老乡家里了。就这样,时间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李敏被接回了北京,见到了主席。
那时候,李敏都十三岁了,瞅着面前这个男人,她心里直犯嘀咕,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亲爹。李敏俄语说得溜得很,但中文就不咋顺畅了。不过没关系,主席特地给她找了位顶尖的老师来教她中文。
李敏在家自学了阵子后,就该去学校正式念书了。她原来叫毛娇娇,但在办户口时,就直接给改成了“李敏”。为啥选“李”这个姓呢?是因为主席曾经用过“李德胜”这个名字,寓意着革命能“旗开得胜”。但说到底,还是想让李敏能过上平凡的日子,不必背负着主席女儿的光环。
李敏跟她妹妹李讷有差别,她的婚姻挺美满的,老公是孔令华,还是她大学时的学长。孔令华虽然是出身名门,但他书读得多,一身正气,满心都是社会主义的梦想。主席知道他俩的事儿后,特别高兴。孔令华见主席时,说话很有分寸,既不傲慢也不自卑。
1959年,他们办了婚礼,这场婚礼是主席亲自主持的。两年后,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主席还亲自给孩子取了名,叫“继宁”,意思是“继承列宁的志向”。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嫁人有了娃,另一个还单着呢。主席对两个女儿都很疼爱,但要说更上心的,那还得是李讷。
【分别给了两姐妹8000元】
李讷心里挺羡慕姐姐那幸福的小日子,谁不盼着找个知心知底的另一半呢。看着小外甥呱呱坠地,李讷心里也痒痒的,想着自己也该成个家了。跟老爸聊过之后,李讷就把结婚这事儿给郑重其事地提上了日程。没多久,李讷就被安排到外省的一个干校去学习锻炼,在那儿她碰到了一个在招待所上班的小伙儿,小徐。
小徐虽然比李讷小了四岁,但他高中毕业后挺聪明伶俐的,个子高长得也俊朗。李讷慢慢被小徐吸引了,天天都想跟他在一起,时间长了,两人的关系就有了微妙的变化。李讷给父亲写了信,说了这事儿,主席一听特别开心,还让人去查了查小徐的家底儿。结果小徐家世清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啥问题,挺符合条件的。
相处了半年后,小徐鼓起勇气,向对方表达了想要结婚的意愿。
李讷点头答应了,主席还特地赠予了他们新婚贺礼,那是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转年,李讷就迎来了新生命。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婚姻却遭遇了波折,俩人在想法和处理事情上差别太大,根本合不来。
这段貌合神离的婚姻终究还是走到了尽头,李讷感到十分疲惫,她不仅要照料孩子,还得老是和老公拌嘴。最后,她递给小徐一份离婚协议。
小徐很果断,他清楚婚姻已经无法修补,于是签了离婚协议就走了。李讷带着娃自个儿过日子,在那个年代,一个32岁的离婚女人要怎么活下去,真是想都不敢想。离婚后,李讷就搬离了小徐家,和儿子挤进了出租屋里。手头紧的时候,她只能勉强让孩子吃饱,自己经常饿着肚子。
但由于日子过得紧巴巴,她没办法只能妥协,给老爸写了封信,盼着老爸能支援她8000块钱。主席看了信,就让张耀祠出差时顺便把这钱给女儿捎过去。
张耀祠拎着钱匆匆赶到李讷住的地方,一看那生活状况,心里真是不好受。回到北京,他就跟主席说了李讷的真实日子,说她们母子过得挺难,人都瘦得不成样子了。主席一听,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赶紧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不光是李讷,他还给了李敏8000块钱,就想让孩子们都能吃上饱饭。
主席把给女儿的钱和信一块儿递了过去,叮嘱她们别乱花钱。李讷回到老爸那儿,日子才慢慢好起来。主席见女儿离了婚还带个娃,心里头挺不是滋味,自责说是自己让女儿遭了罪。李讷的事儿,大伙儿都挺挂心的。
王光美知道这事儿后,就自告奋勇地给李讷介绍了个对象,那人就是有学问的王景清。那时候的李讷,被感情的事弄得心灰意冷,对结婚这事已经不抱啥念头了。
不过王景清对她那是一眼就看上了,他心里头那点伤痕,因为她的出现渐渐愈合。他对李讷的儿子,那也是视如己出,一逮到空闲,就领着他们出去玩,还给小家伙买了大堆玩具。李讷瞧在眼里,王景清的真心实意她是感受到了,慢慢地,也就对他敞开了心扉。
两人在一起度过了两年时光后,决定迈入婚姻的殿堂。这事儿让主席知道了,他心里头真是挺高兴的,觉得女儿这回总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世上,哪有爹娘不心疼自己娃的,不论是李讷还是李敏,都是主席心里的宝贝疙瘩,他对俩闺女一样疼爱,见不得她们受一点委屈。主席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拼命,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把“为人民服务”做到极致,在对娃的教育上也是特别朴实,不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