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能否把长江改道取直?嘉鱼簰洲湾是如何守护防洪安全的

发布日期:2025-07-30 11:10    点击次数:156

最近这些年,只要一到雨季,特别是长江流域水情紧张的时候,网上总能看到一些讨论,说咱们能不能把长江那些弯弯曲曲的地方给“拉直”了?

就像修路一样,把弯道给截掉,让水流得更快,那样不就能更快地把洪水排到海里去,减轻洪涝灾害了吗?

这个想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毕竟直线最短,效率最高嘛。

而眼下,关于长江中游嘉鱼簰洲湾要不要“裁弯取直”的讨论,又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不少人觉得,簰洲湾那么大一个弯,是不是阻碍了水流,拖慢了洪水下泄的速度,给上游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这种朴素的想法,确实代表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疑问。

但要是您去问问水利方面的专家,他们听到这个“裁弯取直”的提议,往往都是眉头紧锁,直摇头,甚至还会带着几分忧虑。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学问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用大白话把其中的道理给掰扯清楚。

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裁弯取直”这个想法。

这其实是一种很直观的思维。

你想啊,一条河弯弯绕绕,水流是不是就会慢下来?

要是把它拉直了,水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往下冲,这样一来,洪水不是很快就能排走了吗?

特别是当洪水来势汹汹的时候,大家心里都盼着水能赶紧退下去,所以这种“求快”的心理,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拉直河道”的念头。

他们可能觉得,弯道就是个“瓶颈”,是个“堵点”,把这个“堵点”去掉了,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大自然母亲的智慧,往往远超我们人类的想象。

一条河流,特别是像长江这样历经千百万年冲刷、演变而来的大江,它的每一个弯曲,每一处深潭,都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有着极其精妙的物理机制和防洪功能。

它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大自然对自身水文循环的一种自我调节和优化。

就拿大家现在热议的嘉鱼簰洲湾来说,它可不是什么“碍事儿”的“弯道”,相反,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天然减震器”,是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可以说,它是长江中游的“定海神针”之一。

那么,这个簰洲湾的“弯”到底有啥用呢?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洪”和“削峰”上。

简单来说,就是它能把洪水“留住”一段时间,并且把洪峰的“尖”给削平。

你想想看,水流在弯道里,它的路径变长了,速度自然就会减慢。

这就像汽车在急转弯时需要减速一样。

水流速度一慢,就会在弯道区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滞洪空间”。

据水利专家们估算,簰洲湾所在的这一段河道,因为它弯曲的存在,使得河道实际长度比直线距离延长了大约20公里。

这多出来的20公里河道,在洪水来临时,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或者说一个“缓冲带”。

当上游汹涌的洪水涌过来时,一部分水就会在这个弯道区域被“滞留”下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冲向下游。

这样一来,到达下游武汉等地的洪峰,它的水位就会被“磨平”,来势也会变得相对“温柔”一些。

我们用两个历史数据来佐证这个说法,您就明白了。

大家都还记得19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长江大洪水吧,武汉水位告急,全国人民的心都揪着。

而到了2020年,长江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洪涝考验,水位也一度非常高。

但令人欣慰的是,当洪水过境簰洲湾时,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数据是:2020年武汉关的水位,竟然比1998年同期还要低了1米多!

这其中,除了我们国家在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外,簰洲湾这个“天然弯道”的滞洪效果,功不可没。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把一部分洪水先“吸”进去,再慢慢地“吐”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簰洲湾这种自然形成的壅水滞洪作用,还和我们国家的“治水神器”——三峡大坝,形成了一种精妙的“双重缓冲”机制。

三峡大坝在上游,就像一个巨大的“总开关”,能够精准地拦截洪水,削减洪峰,调控水量。

而簰洲湾则在下游,以其天然的弯道形成了滞洪空间。

这就像是上游有“拦截器”,中游有“缓冲垫”,洪水再猛,经过这样一重又一重的“软化”和“削弱”,最终到达下游城市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

这种“人水和谐,顺应自然”的治水理念,正是我们中国治水的大智慧所在。

那么,如果真把簰洲湾给“掰直”了,会发生什么呢?

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洪水抵达武汉的时间会大大提前,甚至可能提前数小时!

您可别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在洪灾面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安危和财产的损失。

一旦失去簰洲湾这个重要的缓冲地带,洪水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冲击力直扑武汉,防洪压力会瞬间飙升,留给城市反应和应对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更要命的是,长江的防洪还要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那就是支流和湖泊的“顶托”作用。

比如,鄱阳湖、洞庭湖在汛期水位暴涨的时候,湖水会回流,对长江干流形成“顶托”,阻碍长江水的下泄。

如果簰洲湾被裁弯取直,长江干流的水流速度加快,一旦遇上鄱阳湖的强力顶托,那简直就是“双重暴击”!

上游洪水急冲下来,下游湖水又顶回去,长江中游河道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崩岸、溃堤的风险将成倍增加。

到时候,我们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制造出更大的麻烦。

这种“拍脑袋”的“裁弯取直”工程,我们可不是没有惨痛的教训。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为了改善航运等目的,长江的下荆江河段就进行过大规模的“裁弯取直”。

结果呢?

下游河床被洪水冲刷得更深,有的地方甚至刷深了2米多!

河床一旦被冲刷得过深,两岸的堤防根基就更容易被掏空,崩岸的风险急剧上升。

本来想解决问题,结果却带来了新的、更严重的隐患。

现在,簰洲湾所在的区域,上下游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重镇,如果在这里动刀子,那简直就是把防洪的巨大压力直接转嫁给整个武汉乃至更广阔的江汉平原,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能“拆了东墙,西墙也跟着塌了”,得不偿失。

所以啊,那些还在吵着要“取直”的朋友们,是不是忘了三峡水库投用之前,江汉平原差点被1870年那样级别的洪水团灭的历史教训?

我们国家的防汛策略,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的体系。

现在我们应对洪水,主要依靠的是“防汛三件套”:第一件,是水库调度,像三峡大坝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能在上游精准调控水量,起到削峰错峰的关键作用;第二件,是堤防加固,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升堤防的防洪标准,筑牢沿江人民的生命线;第三件,是蓄滞洪区,在关键时刻,通过分洪、蓄洪,减轻干流压力,保护重点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三件套”,每一件都经过了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它们都比强行改道、破坏自然河势要靠谱得多!

与其花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去折腾这些百年自然形成的河势,冒着巨大风险去“逆天改道”,不如把这些宝贵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更科学、更智能的防洪体系建设上。

比如,大力发展数字化洪水预警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前数天甚至数周就能掌握洪水的动态,为我们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再比如,加强分洪区的智能化管控,确保在需要时能够精准、安全、高效地启用。

正如许多有识之士的网友所说,治水,得学会和自然“打配合”,得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总想着搞那些“人定胜天”的拍脑袋工程。

大自然用它亿万年的演化告诉我们,最智慧的防洪策略,往往就是最尊重自然的策略。